欢迎致电:027-59396688转2092(9:00-18:00)  
当前所在位置:文章信息

供应链金融通关密码

2018-08-02 09:42:23 来源:《国资报告》

[导读]供应链金融,是央企互联网创新的有益探索,但由于政策、监管、技术、盈利等不确定性,身处其中的企业往往感到冰火交加。如何趋利避害,利用供应链金融思维转型升级?央企供应链金融通关之旅刚刚开始。

金融是什么?一则故事能告诉你答案:一游客走进一家小镇旅馆,交给店主1000元现金后开始上楼挑选房间。其间,店主用1000元结清了欠屠夫的肉钱,屠夫还了农夫的卖猪款,农夫还了饲料钱,饲料商交了旅馆房钱,这1000元又回到旅馆店主手里,此时,游客下楼说房间不合适,拿1000元后离开。


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债务,在1000元的流动中得以清偿,这正是金融的特性。为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应收账款的拖欠问题,加速资金周转而生的供应链金融,其目的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流动性两大突出难题。    


目前,融资难、融资贵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小企业资金链恶化。与此相反,供应链核心企业多处于行业龙头地位,凭借低成本、高额度的授信,掌握着丰厚的金融资源。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,可以一方面将资金注入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,另一方面,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购销行为,提升供应链协同和竞争力。以金融服务直击现金流痛点,一个潜藏万亿空间的供应链金融市场正蓬勃形成,身处钢铁、机械装备、化工等产业核心地位的央企,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后起力量。从宝武集团欧冶云商,中车集团中企云链到中国石化易派客……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结构、商业模式均已呈现鲜明特色。在产融结合的巨大推力下,央企供应链金融也被赋予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使命。


供应链金融,是央企互联网创新的有益探索,但由于政策、监管、技术、盈利等不确定性,身处其中的企业往往感到冰火交加。如何趋利避害,利用供应链金融思维转型升级?央企供应链金融通关之旅刚刚开始。


回归供应链金融本质


供应链金融作为舶来品,在中国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。从起初由银行业发起,到中期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,再演变为今天的平台化趋势,促使供应链金融主角不断迁移的决定性因素,正是供应链金融本质的回归。


“供应链金融本质上不是金融投资,而是为产业供应链服务的手段,其宗旨是通过产业供应链运营带动资金流,反过来又运用金融手段优化产业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。


在由银行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1.0时代,传统金融的借贷模式难以避免供应链金融结构出现失衡。


2002年,平安银行的前身深圳发展银行是中国供应链金融的拓荒者。在金融机构的主导下,银行通过绑定产业核心企业,凭借其信用去开发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业务,即银行提出的“M+1+N”模式。这一模式下,银行借贷风险得以控制,但其明显的弊端就在于银行并不了解产业特点,更无法全程把握供应链运营的具体状况,这与供应链金融的本质相背离。因此,这一模式失去了活力。


之后,供应链金融进入了产业链核心企业主导、银行配合推动的2.0时代。其中代表性企业如陕西鼓风机(集团)有限公司,由产业企业来搭建平台整合自己的上下游企业,为供应链上下游提供融资服务。


这一时期,核心企业有优化供应链的动力,同时对产品情况,业务周转和物流状态“心知肚明”,因此成为了风险控制的核心要素。此后,类似海尔、欧浦智网等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纷纷出现。


供应链金融2.0的突如其来,令诸多实体企业心向往之。尤其是2014年以后,在经济增速放缓,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,库存积压高企等背景下,供应链金融主导方由产业龙头企业向一般性企业蔓延。


但是,单纯由核心企业推动供应链金融也有明显的局限性。


“事实上,供应链金融非常特殊。”宋华表示,“和一般借贷不同,供应链金融必须要实现业务闭合,收入自偿,管理垂直,包括交易信息化,这样才能让金融安全进入到产业中去。如此专业的建设某一个核心企业难以完全具备。”


由于单一企业只能惠及一级供应商、客户,而无法解决信用多级供应链之间的转动。因此,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,包括生产领域、流通领域、B2B平台、金融科技企业都在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。尤其是在互联网科技的助力下,垂直平台或类平台化的整合模式敲开了供应链金融3.0时代大门。


供应链金融3.0时代一改以往仅强调某个企业和某个企业之间的协同性管理与合作,转而将供应链管理的结构扩展到了产业集群,这种合作结构既包括了上下游不同环节的垂直合作,也包括了同类环节之间横向合作,以及跨地区、跨行业的斜向合作。


纵横交错间,一张融合商流、物流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生态网络交织成型。供应链结构、供应链流程和供应链要素等方面发生的深刻改变,致使供应链核心得以清晰刻画。


创新高地 


“央企信誉好、稳定、不会出现跑路,业务有一定的规模,银行愿意授信,这是其天然优势。”宋华表示,“但也有其劣势:第一,优化供应链金融、探索创新的内在阻力更大。第二,专业化平台面临盈利压力。平台需要大量投资,会是一个漫长过程,这是一项新的挑战。”


应对供应链金融平台带来的诸多挑战,意味着央企要经历一场更深层次、综合性的内在革命。


在冰点中曲折前行的供应链金融,天然地具有规模的局限性。业务板块多元、各板块却相对独立的央企,此方面的天花板更为突出。    


“央企自身既有上游也有下游,但上下游企业却没真正意义上融合过,只是大而全,相互之间的协同力量不存在。企业内部管理如果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整合,这也就意味着供应链不存在,无法依靠供应链真正拥有数据。”宋华分析。


打破企业内部之间的孤岛格局,是央企供应链金融平台转型的关键所在。而一旦打破壁垒实现数据融通,数据管理的复杂性绝不可小觑。


“任何金融都是一座天平,天平的底座是风险管理与控制。在做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时候,要真正掌握产业不同环节不同方面,不同要素的信息,信息的缺失很危险。”宋华表示。


有了技术,更要在完整的业务架构上,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蓝图。“事实上,科技对产业供应链的赋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技术和互联网手段,往往需要综合性的互联网技术组合。”宋华表示。


因此,他建议企业要踏踏实实地研究产业供应链的特点,相应地探索技术应用的场景和环境,建构系统完整的技术蓝图,这是拥有真正数据的关键。


科技应用的巨大投入,意味央企涉足供应链金融势必面临收益的不确定性。 供应链金融本身利润率稳定、收益率不高。收入与支出之间的不平衡性,被如何正确看待,成为困扰平台发展的突出问题。


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企业业务转型之间究竟如何平衡?对此,宋华表示,“不能看平台本身挣不挣钱,而要看在其帮助下,供应商现金流量周期缩短了多少。这是平台的价值。”


供应链金融需要开放、包容、协同的运营管理理念,将此延伸至企业运营管理层面,可以看到,欧冶云商引入战略投资者、持续推动混改,中企云链多元化股权探索,国网商城事业部制运作……诸多央企开启了体制机制创新之路。

更多资讯